聚焦新质生产力,从事科研工作的代表委员们为突破“卡脖子”建言献策

2024-03-09203

  质子刀,利用高能质子束精准“爆破”病人体内的肿瘤细胞,传输中能量损失少、不伤害健康细胞。虽名为“刀”,你能想象质子刀是一个体积多大的装置吗?

      

   “有的医疗装置,一个机器就相当于一座工厂。”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葛均波说,包括临床医疗器械等在内的众多高端科研领域,其科技创新之路常常是十年磨一剑。

      

   今年全国两会上,聚焦新质生产力,从事科研工作的代表委员们,对此有新阐发、新启示,其中就包括科技体制创新、大科学装置运维等与基础研究息息相关的话题。

      

     前瞻布局、顶层突破

      

   “对国之重器要加大研发投入,小打小闹难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当葛均波委员看到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感到十分振奋,今年他的提案均与医疗体系创新改革有关,其中包括加速我国自主研发的医学创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建议。

      

     基础研究需要耐心,从研发到应用,需要几代人的心血、十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投入,耐心是成功的资本。目前自主掌握质子刀技术的国家都提前布局,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来谋划。

      

    这样的科研路,葛均波自己走过,十年前他决心为后来人“撑伞”,成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针对科研创新能力低、研发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探索临床医疗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如今,科研到了比拼“拳头武器”的阶段,大科学装置就是硬核实力。“但我们在某些高端材料、大型医疗设备上,还是受制于人。”葛均波说,“要想不被‘卡脖子’,必须从顶层设计上突破。”


                                                                                                                                                                            

 来源:文汇报 周辰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
电话:021-65067001
版权所有: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